報道/陳佩絲
攝影/高健業(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巴生9日訊)紙紮品其實也可以很“潮”,還能設工作坊研究新產品和大力推廣紙紮藝術!
ADVERTISEMENT
紙紮品近年來千變萬化,市面上出現各式各樣的潮流創意款式,國外的紙紮行業在冠病疫情的籠罩下,還應顧客要求,推出“抗疫紙紮品”。

“抗疫紙紮品”包括口罩、溫度感測器及紙紮酒精消毒用品,令人讚歎其細緻與逼真,紛紛笑稱“先人”也參與抗疫。
顛覆傳統思維模式
巴生直落玻璃河邊路就有一家以年輕人創業的紙紮店,顛覆傳統思維模式,為先人在陰間打造生前情景,仿製生前所用的物品如麻將桌及3名“麻將咖”,甚至比陽間更快推出遊戲機“PlayStation 5(PS5)”,讓先人可走上時代尖端。

不僅如此,為了改變民眾對傳統紙紮、死亡及喪禮的相互連接刻板印象,該店還大膽嘗試設工作坊,讓紙紮行業走上“藝術”之路。
吳長潔化興趣為事業
這家紙紮店“鼎峰紙紮貿易”是由一名年僅26歲的吳長潔所創辦,旗下的員工幾乎都是年輕人,練得一身好手藝。

他受訪時對《大都會》社區報指出,他從13歲開始就因經濟問題半工半讀,到一家紙紮店當學徒,向師傅林平發學習製作紙紮品,慢慢地就對紙紮行業越來越感興趣。
製作符合現代化紙紮品
“當年,只因想打工賺取零用錢,沒想到自此投入這個行業後至今,越來越喜歡。21、22歲左右,我甚至開始創業。”
他說,由於害怕或因跟不上社會步伐而被淘汰,所以事業穩定後就嘗試創新,製作符合現代化的紙紮品,如跑車、商店及摩托車等;畢竟年輕的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得勇於嘗試,不怕失敗。

積極推廣紙紮品成“新藝術”
“我們不只開始設工作坊,積極推廣紙紮品,以成為一種新藝術,也開始拍攝視頻上載至社交媒體上,加入幽默和教育性元素,介紹及推廣紙紮行業。”
吳長潔披露,許多人在傳統觀念裡,將紙紮品和死亡及喪禮作為連接,容易讓人有所忌諱或害怕,殊不知紙紮品也是一種“藝術”。
辦工作坊讓民眾體驗樂趣
“我的團隊在過去,曾和巴生歷史戶外學堂合作,在配合中秋節所舉辦的工作坊裡,讓小朋友體驗製作中秋燈籠;那時就有父母知道我們來自紙紮行業,不讓孩子參與。”
他說,不過,他不會因此而感到挫折,反而還繼續舉辦工作坊,包括讓民眾體驗製作天公座的樂趣。
“紙紮品行業其實可以很廣,不只是製作用於拜祭祖先的祭品,或只有製作神明供品;也可製作擺設品如紙紮玩偶或公仔,而這些都是手工藝術品。”
他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讓大家知道紙紮行業存在與辛酸的背後,而且也可獲得認同及傳承。
靠圖模仿製“新品”
同時,吳長潔披露,首次製作的“新品”最難之處就是沒樣本,都是靠圖片作為參考,有時還不惜購買模型來模仿。

他說,他首次製作紙紮跑車或其他名車時,因不可能去買實品來參考,都只能上網看圖研究或是依據模型的設計來製作。
“也曾有顧客要求,製作生前喜歡逛的商鋪,如包包店或旅行社;也要求仿製媽媽生前買了卻來不及使用的包包,希望在另一個世界也可使用。”
他說,也有往生者生前喜歡打麻將,所以家屬要求製作麻將桌和3名“麻將咖”等,對首次製作這類新產品,確實極具挑戰。

“當然,我在行管令期間也不曾停止學習,嘗試製作各種新品包括口罩等;不過,口罩只做了一個,也成功賣掉了。”
偷工減料是對先人不敬
“紙紮品內部設計很重要,不能企圖偷工減料!”
此外,吳長潔表示,其實許多人買紙紮品都只看外觀,但製作者卻不能因此而偷偷簡化,絕對不能忽略任何細節。

“舉例說,雙層靈屋(或稱功德屋)內必須有樓梯、紙紮車內需有油門(靠踏板),不能因顧客看不到而不做,這樣不只是欺騙,也對先人不敬,絕不可以。”
他坦言,自己常面對顧客詢問先人會否收到紙紮品,他無法給予答案,不過卻認為,這是一種寄託,對往生者的哀悼和懷念的方式,期盼往生者得以安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