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道/謝仲洋
焦點社區:沙亞南社區森林
ADVERTISEMENT
(沙亞南27日訊)“這裡附近只有這座山可以爬,如果森林就這樣被開發了,會覺得很可惜,畢竟雪隆大都會區一帶的森林已越來越少。”
位於沙亞南實達生態園後方的沙亞南社區森林(Shah Alam Community Forest),在沙亞南市政廳最新出爐的2035年地方發展大藍圖規劃中,確定會有一條銜接實達生態園和沙亞南U10區的新路貫穿森林後,山友在獲悉該處或將被開發的消息,充滿依戀與不捨。

不過,大多數公眾顯然對“保山”一事沒有很強烈的捍衛情感。部分人士坦言,本身只從沙亞南社區森林協會的臉書專頁,獲悉當局批准發展商建新路的消息,因此本身唯一能做的,就是響應該協會號召,在網上提交反對意見予市政廳反映民意。
一些是首次或只來過森林幾次的山友受訪時,則表示對發展情況不知情。
《大都會》社區報記者於星期天上午走訪該區,發現在森林進口的實達大使U13/23路,一如往常泊滿了許多車。山友們呼朋喚友、或攜帶小孩一同進山,難得趁週休日的閒暇,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現場並沒見到任何顯眼的保山標語或橫幅等。
有帶著樂觀心態,來自吉隆坡甲洞的山友受訪時形容,人民無法阻止政府要做什麼,既然政府要搞開發建路,不見得要把整座山給剷平,所以有意願的登山客還是能在山裡頭,闢出其他的山徑,反正“路是人走出來”的。
潘小姐:已響應協會號召
與友人李小姐從八打靈再也結伴而來的潘小姐受訪時披露,已響應協會號召,向沙亞南市政廳提呈了反對大藍圖中,要在森林建路的發展規劃,希望自己小小的舉動,能帶來一絲改變,爭取保住青山綠水。

作為該座森林“常客”的她們笑稱,從有關山徑於兩三年前陸續被開發,隨著沙亞南社區森林漸在巴生河流域一帶廣為人知和有所名氣後,她們便幾乎每週都會特地從靈市過來健行登山。
她們形容,這座山較有挑戰性、擁有美麗湖景,加上山道都有完善的指示牌,看得出義務打理的該協會,很有組織性及積極性,盼能帶給進山健行和徒步的公眾醒覺。

登山新客勿獨自進山
潘小姐並提醒登山新客,要看好山徑路線圖後才好進山,且儘量不要獨自進山以免迷路,最好有兩三人結伴而行,以免單獨一人在森林裡頭遭遇不測或遇狀況時,身旁無人能施予援手。
“新手必須帶齊足夠的飲水、確保手機電池充滿電,並和有經驗的友人一同進山,千萬不要因為準備功夫沒做好,而導致在山林內迷路或遭遇意外,必須勞煩搜救單位進山施援。”

她督促登山客做好自身安全管理,不要因為一座山出現了太多意外和失蹤案例,導致有關當局最終必須“封山”,或規定需另聘嚮導才能進山,造成山友負擔。
“例如彭亨州政府規定,一名收費250令吉的嚮導,最多隻能帶5人進山,意即每人需承擔50令吉的額外費用,讓人吃不消,畢竟爬山應當是一項低廉甚至免費的健康活動。”

大自然是鍛鍊好環境
一個偕同60名成員首次來到的巫裔登山組織,與一個心靈扶助協會配合,帶領3名殘疾少年進山。該心靈協會主席莫哈末達米茲形容,大自然是很好的鍛鍊環境,能讓殘疾少年找到生命價值與生活的意義,並學習付出如撿拾垃圾等。
對於山林或將被開發的結果,他感到遺憾,畢竟雪隆區一帶可被攀爬的山林已不多。
葉明朗(28歲):被開發會很可惜
“這座山如果可以保留就應保留,若被開發會很可惜,畢竟大城市已很少有爬山的地方,加上目前一些爬山地點,都因冠病疫情關係,仍繼續被關閉。
我和一班朋友從靈市過來,我們近來每週都會找巴生河流域一帶的地方爬山,鍛鍊體力和走入大自然。
我們有10多位朋友同行,早上7點便抵達,有去到裡頭天然湖和一個塔臺遊覽,從進口到塔臺健行要花上兩個小時。”
廖子雄(27歲):還有很多地方可發展
“其實可供發展的地方還有很多,這座山很大,可以保留就保留。
我目前和工作上的朋友們,大家約定完成在每星期天爬一座山的目標,這是第五個星期了,很高興大家都還保持著這股毅力與堅持。”
陳志吉(38歲)和兒子陳泟希(8歲):帶兒子接觸大自然
“我住在附近的實達阿南,每星期都會來爬山,前後也來了很多次。一般上兒子都會跟著我,我就帶他進山接近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對小孩的發育很好。
我有聽說這裡會被開發,至於會否響應號召向市政廳提呈反對,我會考慮。我來這裡爬山最多,畢竟最方便和最靠近住家,裡頭的環境都很天然沒受破壞。
我帶著兒子進山很多年了,讓他熟悉和接觸大自然,是很好的親子活動,甚於給孩子玩手機或進商場逛街。因為帶著孩子一起走,所以我不會走太挑戰和難行的山徑,一般是花上一小時左右便完成行山。”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