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消費習慣 落實垃圾分類‧新年斷舍離 愛護地球



大掃除清出大量舊物,是除舊迎新,還是喜新厭舊?千萬別以為將這些可回收資源丟到環保站就算為環保獻力……趁新一年改變消費習慣,並在生活中落實垃圾分類,才是真正愛護地球的表現!
ADVERTISEMENT
雪隆區不少慈善團體和環保組織每年都會選在農曆新年前夕,舉辦舊物或資源回收活動,收集民眾大掃除清出的可用物資,藉此幫助有需要的團體,同時也減輕地球垃圾量。
部分回收衣褲價格標籤未拆
然而,礙於民眾奢侈的生活習慣和對新潮飾物越來越高的追求,送交到環保站的物品越來越新且多樣化,甚至連價格標籤未拆的衣褲都有。
楊文傑:人們貪新厭舊破壞地球
慈濟環保站志工楊文傑指出,“除舊迎新”舊時指的是在新的一年,去除舊的壞習慣,在心理上重新整頓;如今卻是人們在物質上的“貪新厭舊”,為了物質上的追求而破壞著地球。
“現代人看膩了東西就丟,最好的管道就是將物品送交到慈濟環保站,但我們希望大家珍惜現有的幸福,回到心靈上提升的除舊迎新原義。”
慈濟雪隆約71環保站和253環保點
慈濟在雪隆一帶約有71個環保站和253個環保點,每月投入環保工作中的志工平均也有8000至1萬人次;但環保站可不是垃圾站,並不是什麼都收!
其中,慈濟位於蒲種公主城的環保站主要收取的資源分為紙類、塑料類、金屬類、電器類和衣服類;雖玻璃瓶、CD和3C產品有收,惟貼身衣物、襪子、地毯、被單、床單、毛巾、木具、傢俱、玩具、陶瓷、杯碗、包裝袋、塑料袋和損壞的包包等皆不在列。
楊文傑透露,上述不收的資源是因在回收商看來,沒有商業價值;其中,塑料也有分等級,不是所有等級的塑料都能回收並製成原料再生;因此,一般質量不高的物品,如塑料袋、珍奶杯等,回收商都不收。
“快餐店使用的紙杯其實也不屬於紙類,回收的意義不大;而回收商把這些都當作沒有商業價值的東西,以致在現實生態中,它接近是廢物。”
林湧順:環保站“誤收”垃圾 志工添困擾
志工林湧順提及,該環保站仍偶爾會收到一些拒收的物品,包括傢俱、神龕、神像和聖誕樹等,甚至食物殘渣都有,民眾也許是不清楚該如何處理這些物品或垃圾,繼而送到環保站;但這也為志工們增加不少困擾。
他說,環保站若“誤收”了一些損壞的物品或垃圾,志工們就必須自掏腰包清理,包括動用羅裡將垃圾載往土埋場,並繳付清理費;而這筆費用是無法向任何單位索取的。
由於環保站收取的物品有七八十巴仙是以對回收商有價值的物品作為考量;因此,減少使用才是根本,包括使用環保袋,不用塑料袋,以及攜帶飯盒和餐具,取代一次性包裝或容器。
農曆新年前3周 回收資源激增兩倍
該環保站每逢星期一、三和五開放,每日也有25至30名(人次)志工輪流進行詳細分類;民眾任何時刻也能根據物品類別,將可回收資源直接放入開放式的循環桶內,方便志工收取。
楊文傑指出,該站所收到的資源量會在每年12月的學校假期期間增加三四十巴仙,並在農曆新年前的3個星期激增至少兩倍;志工們若上午分類不及,晚上也會繼續開工。
“我們必須把它整理和分類,爾後請回收商來收,每週約一次。農曆新年高峰期,志工們甚至會忙到除夕日下午六七時,有者大年初一也會前來,以確保環保站時刻保持整潔。”
因此,該環保站鼓勵民眾妥善將物品清洗乾淨並分類好,以減輕志工們的工作量,同時也能避免構成衛生問題。
改變消費模式 比資源回收更重要
設立於各個社區的慈濟環保站,雖然積極進行資源回收工作,惟實際上是在做教育,包括鼓勵民眾進行資源分類,以及進行知識上的宣導,希望大眾從奢侈或不關注環保,轉為樸實或切身瞭解環境汙染肇因。
志工楊文傑、林湧順和王培誠異口同聲感嘆,很多人以為將東西送來,就是履行了自己的責任,但卻沒有深一層去了解這個垃圾或資源最後的去向。
“以現今的消費心態和生活方式來看,只做資源回收,太過被動;因此,我們每次做環保都希望與人接觸和互動,藉此灌輸思想。”
鼓勵長者當志工 生命重現光彩
另外,他們也提及,環保站的另一個作用,則是讓一些家庭主婦或長者能善用時間,不會因長期待在家而失去自我價值。
“一些長者來做志工後,發現生命重現光彩,感覺自己還能為社會付出力量,甚至還能通過勞動,讓身體變好。環保站就像是社區老人聯誼的地方,我們有志工準備健康早餐和素食,他們來這裡,就像是聚會。”
值得一提的是,環保站變賣資源所得收入,都會回到慈善工作上,將資源化為愛心,幫助有需要的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