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販與顧客用客家話交談、街坊們來來往往採買、長者們在熟食檔前喝茶閱報……這是沙登新村巴剎每天早上上演的情景;若想認識和感受傳統巴剎,不妨到那裡走一趟。
ADVERTISEMENT
有人形容,沙登新村巴剎還保留著傳統巴剎的模樣,是他們記憶中菜市場該有的樣子……儘管沒有冷氣或通風設備,還可能得日曬雨淋,但這裡卻有比超市更新鮮的蔬果肉類,以及有溫度的人情味。
因為沙登新村村民以客家人居多,所以在巴剎內時不時都能聽到小販與顧客以客家話交談,且藏在他們笑容裡的,是結識多年的交情,也可能是鄰里情。
逾70年曆史
曾是“第二大巴剎”
沙登新村曾是全馬第二大新村;而位於巴剎路且馬來文名為“Pasar Seri Kembangan”的沙登新村巴剎,至今已有逾70年曆史,據聞舊時還曾是“第二大巴剎”,當時約有200個檔口,是沙登一帶居民採買日常用品的唯一地點。
據悉,該巴剎早年還只是鋅板和木板搭建而成,後來為配合巴剎重建計劃,小販們曾在1973年左右,暫時搬遷到臨時地點,即現在的大街民眾會堂停車場處,直至70年代末期才遷回原址。
該巴剎可分為室內和室外兩個部分,大部分位於室外的小販都以陽傘遮陽擋雨;雖說掛著“沙登新村小販公會”招牌之處算是巴剎的入口,但從各個小巷依舊能進入巴剎。
唐思恆:目前逾370檔口
沙登新村小販公會主席主席唐思恆透露,該巴剎目前共有逾370個檔口,其中室外佔逾200檔,室內約有百餘檔。
“小販在臨時地點營業3年左右,那時的小販也沒那麼多,相信只有百多兩百檔,後來巴剎建竣後,才又搬回原址(現址)。”
人口增加 “生面孔”變多
在小販心中,舊巴剎和目前的巴剎其實沒有多大區別;但相較於舊時顧客都是“熟面孔”,隨著沙登人口增加,如今巴剎每到週末、假日和佳節反而出現許多“生面孔”(顧客),人潮會比上班日多。
不過,舊時因村內大部分人從是割膠或在礦廠工作,所以為配合他們的下班時間,巴剎往往到下午三四時依舊非常熱鬧;惟如今平日或非公共假日的巴剎,在早上11時,已逐漸恢復冷清。
唐思恆說,沙登新村巴剎是當地歷史最悠久的巴剎,至今仍是周遭住宅區居民較青睞的採買地點,因巴剎內的貨品應有盡有,在其他巴剎找不到的物品,包括藥草等,也能在該巴剎找到。
“因為巴剎內還找得到一些古早味或傳統的東西;因此,每逢佳節和週末依舊人潮攢動,也會有很多外地人前來採買,且短時間內就能買齊所需的物品,非常方便。”
他也提及,該巴剎的小販和顧客近100%都是華裔;而巴剎全年開放,天天都有小販營業。
吸引不少人來“爭位”
重建計劃傳開 小販激增
物轉星移,隨著社會的進步,如今已有越來越多巴剎礙於時代洪流而朝向現代化發展,包括進行改建和提升,迎合市場的改變;因此,沙登新村巴剎早自5年前,已開始傳出重建計劃。
不過,唐思恆坦言,梳邦再也市議會其實有意將巴剎改建為雙層樓建築,引起大部分小販反對和擔憂,且在重建計劃傳開後,也有許多早已不擺檔的小販回來“爭位”,也讓小販人數“激增”。
“一些沒有擺檔的也要回來搶檔口,小販(人數)越來越多,至少多出100檔,導致計劃一直無法落成。”
他也提及,除了擁有許多上了年紀的小販外,該巴剎目前的顧客也以50至70歲的長者居多,興建兩層樓巴剎,恐讓他們在採買日常用品時,面對不便。
“現有的室內巴剎內,還有五六十個空置檔口,也足以容納室外的小販,相較於興建兩層樓巴剎,我們其實更能接受集中在一起營業。”
鄭潤添(61歲,糖果小販)
以前生意更好做
“我小時候就經常往巴剎跑,念中學時就已經開始協助外婆擺檔,1975年輟學後,就正式到巴剎擺檔,一直以來也都售賣糖果和一些水果。
據我瞭解,巴剎早在英殖民時期已經存在,至今相信有逾70年。舊時的巴剎已經有屋頂,後來為了讓路重建,我們曾搬遷到民眾會堂附近擺檔,直到巴剎建竣,我們才又搬回來,一直經營至今。
其實巴剎環境和舊時沒有太大差別,大聲講話、討價還價,也都是巴剎的常態,反而舊時更好做,因為沒有超市搶灘,大家收入好,東西又便宜,大家沒有什麼選擇,需要買東西就必須到巴剎來。
此外,舊時膠工、礦工放工後才到巴剎購物,所以巴剎往往到五六點還很熱鬧……如今年輕人不太愛上巴剎,很多長者又行動不便,生意難免受到影響。”
鄧國良(57歲,熟食小販)
保存完好華人特色
“我是第二代小販,是接手父親的攤位……若從父親時代算起,我們在巴剎擺檔也有超過50年了。我在新村長大,從小就幫忙父親,直到40多歲才正式接手攤位。舊時,我們是在巴剎內擺檔,直到巴剎重建後,才遷現在的位置。
據我所知,巴剎大約是於1978至80年左右完成重建,我們在臨時地點營業大概兩三年左右。回憶舊時,巴剎內的顧客多是街坊鄰居,就算不熟,也不至於面生。
如今,平日裡沒什麼人潮,光顧的都是沙登一帶的居民;週末人潮就比較多,也會看到很多生面孔,相較於舊時大家都用客家話交談,如今會比較常聽到華語或廣東話,少了一些味道。
不過,還是有一些顧客覺得沙登新村巴剎很傳統,尤其佳節時期,氣氛特別濃厚,大家都會回來買東西,很熱鬧。這裡大部分擺檔的都是華人,華人特色也保存得很好。”
葉偉明(73歲,中藥店業者)
週末假日較熱鬧
“我父親南來後,就開始經營售賣中藥的生意,我們曾輾轉在一些地方擺檔,也曾在大街旁的店鋪營業,後來因為店鋪拆除重建,我們就搬到巴剎內。我是在1983年才進入巴剎範圍內營業,至今已經30多年,但接觸這行也有60年了。
巴剎曾經歷重建時,小販們曾被安排到臨時地點營業,待巴剎建好後,才由回到這裡。舊時的巴剎很熱鬧,從前膠工和礦工下午放工才來買菜,所以巴剎到了六七點還是有很多人,惟現在到了中午12時,就已經非常冷清。
那個時候,巴剎檔口沒有現在多,售賣的東西也以熟食和蔬果肉類居多;現在附近人口多了,檔口也增加許多,所以每逢週末或假日就比較熱鬧。”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