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逾50年曆史的士拉央峇魯巴剎(Pasar Selayang Baru)即將於明日(10月1日)走入歷史;屆時,承載當地居民回憶的老巴剎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擁有4層樓的現代化巴剎……
鑑於地主收回巴剎地段,因此士拉央市議會將於10月5日前,陸續安排小販搬遷到與現址相隔兩條街的新巴剎內,而其中部分不符合搬遷資格的小販則前景不明。
ADVERTISEMENT
這座坐落在9路的老巴剎,相信士拉央和甲洞一帶的居民並不陌生,尤其在吉隆坡批發公市遷到附近前,該巴剎還曾是許多人採買日常用品的主要地點,各個角落都有滿滿回憶。
彙集各族小販如大家庭
士拉央峇魯巴剎是一座彙集各族小販的傳統巴剎,除了由圍籬簡單圍起的有蓋部分外,巴剎周邊還有許許多多的攤位,無論吃喝穿用都能找到,其中還有一些傳統食物,是許多人的兒時記憶。
此外,數十年來處在同一個環境裡,各族小販和諧相處,猶如一個大家庭;而顧客則是老街坊、老友,甚至有部分年輕熟客,還是小販們從小看著長大的!
據瞭解,該巴剎最初位於大路旁,只是寥寥20餘檔口組成,大部分小販在逾40年前遷入巴剎主體範圍後,才開始出現越來越多檔口,友族小販也大幅度增加。
七八十年代最“輝煌”
小販們憶述,該巴剎舊時非常熱鬧,檔口和貨品選擇繁多,甚至連萬撓、鵝嘜和甲洞等地的居民都會前來採買,所以生意也非常好;而有者也認為,巴剎最“輝煌”的時期,當屬七八十年代左右。
不過,吉隆坡批發公市的到來和霸級市場的“搶灘”,早已讓該巴剎在近10年,逐漸轉為冷清;而經歷過兩次“衝擊”後,如今面臨的搬遷,在小販心中猶如第三次打擊。
眼見許多現代化巴剎都失去人氣,再加上新巴剎攤位範圍太小、擁有上下樓層等因素,更是讓小販對未來感到擔憂和無措,感覺一切等同重新開始……
新巴剎僅有294檔口
士拉央峇魯新巴剎坐落於19A路,是一座由士拉央市議會管理的4層樓現代化巴剎;其中,底層為溼巴剎區域、1樓為熟食和雜貨區域;2樓和3樓分別為室內停車場。
士拉央市議員餘深恩透露,新巴剎建築其實已建竣8至10年,直到最近才重新進行裝修並正式移交給市議會,以安排小販遷入營業。
“當初本來說要安排小販搬遷,但因為一些技術問題而擱置,市議會此次取得管理權後,已更換一些水管和設備;巴剎將於10月5日全面投入運作。”
他提及,新巴剎除了分為溼和乾貨區域,也會有清真和非清真區域。巴剎目前約有700個檔口,惟新巴剎只有294個檔口;因此,市議會被迫根據指南篩選合格小販。
部分繼承父母或家人攤位
士拉央峇魯巴剎現有的小販比例為巫裔60%、華裔30%,以及印裔約10%左右;其中,華裔小販以售賣蔬菜和鮮魚居多,且大部分都是繼承父母或家人的攤位,已經營多年。
餘深恩說,該巴剎至少有50年曆史,也曾是許多士拉央人的回憶,且大部分小販還是當地或周邊社區的居民。
“巴剎具體的成立年分已經不可考,但根據一些婦女所述,巴剎在1969年已經存在。該巴剎目前是由合作社管理,但搬遷後則由市議會管轄。”
古早味美食多充滿人情味
餘深恩形容,舊巴剎主體結構猶如一個“四合院”,華裔、巫裔和印裔小販各自較為集中在一些區域;而這裡也是最能體現三大民族的地方,只可惜依舊敵不過發展洪流,必須搬遷。
在他記憶中的士拉央峇魯巴剎,是個很平民化、有很多老街坊的市集,來到這裡就好比看到士拉央的“前身”,不僅能找到許多古早味美食,還充滿濃濃的人情味。
“其實這裡畢竟是個歷史,所以有些角度其實很美,市議會也會拍下一些照片,以收入歷史檔案內,作為士拉央發展的一個歷史見證。”
陳金枝(80歲,糕點粉面小販): 開了霸市人潮漸少
“我擺檔已經超過35年,起初是在外面,後來才搬遷進來。巴剎內的各族小販都較為集中在不同的區域,我們感情很融洽,相處很好;因為善於烹飪,所以我一直以來都售賣粉面,且延續至今。
這個巴剎的歷史悠久,但以前很熱鬧,大家都會來買東西、吃東西,後來附近開了霸級市場,人潮也就漸漸少了。”
葉孫南(60歲,菜販兼士拉央峇魯小販公會理事): 遷新巴剎感擔憂
“士拉央峇魯巴剎約有五六十年曆史,我17歲就開始擺檔,至今也有約40年了。
以前巴剎位於大路旁,那裡檔口不多,還是從華裔小販開始做起,後來才陸續有其他族群的小販加入,當時差不多有逾20多個檔口;後來搬遷進來,檔口就增加到三四百檔。我當年也曾在路旁擺檔,後來搬遷進來才申請到小販執照。
那時人口雖不多,但生意不錯,畢竟當時這裡算是比較大型的巴剎,連萬撓、鵝嘜和甲洞的居民都會過來採買,七八十年代算是最旺的時期;後來因為批發公市搬遷過來,就很大幅度影響到我們。
如今要搬到新巴剎,難免令我們感到擔憂,畢竟雖然設有室內停車場,但許多顧客不喜歡將車子停在樓上,且單位很窄,也需要我們適應。
批發公市搬到附近、霸級市場的設立,以及此次的搬遷事宜,我們總夠面對3次衝擊,如果不能適應,就只能關門了。
巴剎各族小販的感情很好,大家就像一個大家庭;小販對顧客也很親切,我的部分顧客甚至已是祖孫三代,大家都很相熟了。”
李先生(56歲,冷藏食品攤主): 老顧客為主很少有生面孔
“我是士拉央居民,接手父親的攤位也有30多年了;若從父親時代算起,至今相信也已40多年。
舊時的巴剎環境比較好,人多且熱鬧,後來,附近的房屋陸續拆除,超市也越來越多,也就越來越少人光顧巴剎了。巴剎是在近10年左右,開始轉為冷清。
除了售賣魚丸外,我每年都會在中秋節和春節分別售賣月餅和年餅;但新巴剎的攤位太小,我又被安排到豬肉區域,所以難免會擔心沒有顧客上門。
我們的顧客都是老顧客,很少有生面孔;但搬遷後,一切還得重新適應,到時一切都需重新開始,只能期望明天會更好。”
鄭秀美(50歲,雜貨檔主): 與各族小販的關係很好
“父親時代至今,我們已經擺檔30幾年,我接手也有逾20年了。我們算是從巴剎(主體)初建時,就開始擺檔,那時我們還是推著三輪車前來擺檔,來回特別辛苦,加上當時還沒建設屋頂,所以還得忍受日曬雨淋,下雨時特別不方便;屋頂還是我們各自出資建設的。
我們與各族小販的關係都很好,大家常常互相幫助,猶如好朋友一樣,也沒有爭執。在批發公市搬到這裡前,巴剎生意很好,現在雖然差了一些,但我們也有自己的熟客。
搬遷到新巴剎後,我被安排在樓上營業,且雜貨的貨品比較多,攤位卻很小,一切要重新適應,讓我有些擔心。無論如何,我已經儘可能告知熟客搬遷消息,希望未來會越來越好。”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