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精彩系列

|

走,去巴刹

|
发布: 6:00pm 07/07/2019

從露天市集到擁多層停車場‧萬撓巴剎陪伴老街坊80載

1589GHL2019761355433794460.JPG
坐落在萬撓城市2路的萬撓巴剎,是由兩座建築相連而成,底層和一樓分別為溼巴剎和熟食區域;後方建築的樓上還設有多層停車場。

ADVERTISEMENT

報道/陳詩蕙

攝影/譚湘璇

從露天市集發展到擁有多層停車場的現代化巴剎,曾熱鬧一時的萬撓巴剎,至今已與老街坊走過近80年時光!

據瞭解,萬撓巴剎舊址就是萬撓巨人霸級市場現址的後方,在30年代還只是一個露天市集,直到40年代才搭建屋頂,形成一個有蓋的巴剎。

當時的巴剎為“T”字或“十”字形建築,只售賣生鮮物品,蔬菜、雞鴨、豬肉和賣魚的攤檔各自集中在巴剎幾個前後左右區域;而熟食和雜貨店則設於巴剎旁的店鋪,以致該區在當時成了居民採買日常用品的主要地點。

不過,在巴剎於13年前搬遷到現址前,小販其實曾被安頓在仙師爺宮旁的大草場(現為Rawang Walk商場),忍受長達6年2個月的晴天悶熱、雨天太吵的日子……

1589GHL2019761355383794455.JPG
儘管超市相繼搶市,惟對“挑剔”的萬撓人而言,巴剎內售賣的蔬果和肉類仍是最新鮮的。

李堅:與小販成老朋友

包辦採買工作的品興飯店業者李堅(83歲,萬撓人)自60年代開始,“五十年如一日”天天到巴剎辦貨、喝早茶,不僅與小販成了老朋友,對巴剎的古往今來非常熟悉。

李堅憶述,以前的萬撓巴剎就位於三育華小舊址對面,巴剎旁還聚集一些熟食店鋪;當時的巴剎非常熱鬧,小販生意也很好,除了日常買菜的顧客外,也有學生顧客。

“舊時巴剎的貨源都來自附近的農場和菜園;那時幾家養雞鴨、豬隻的農場會供貨給巴剎,所以只有海產需要仰賴從吉隆坡運來。”

他說,當時的運輸費高,且也不比本地農場供應的貨源便宜和新鮮,且那個時代購買雞鴨,還得活買,自己帶回家處理和宰殺。

1589GHL2019761355333794450.JPG
逾50年來風雨不改到巴剎採購的李堅,非常享受每早買菜和喝早茶的生活。

搬遷後李堅仍到巴剎採購

李堅說,巴剎在搬到現址前,還曾經歷兩度搬遷,首次大約在八九十年代左右,被迫遷到三育舊校址,後來又因發展而被遷到大草場。

“巴剎搬到大草場後,與我的店只距離一個後巷,要買東西,喊一聲就可以交貨,很方便。”

在巴剎搬到現址後,李堅依然每日風雨不改到巴剎採購。他說,廣東人嘆茶比吃飯重要,他一天要喝兩次茶,一次早茶,一次下午茶。

“我每天早上9時到店裡點貨,10時就到巴剎買菜,並給自己1小時喝茶。對我而言,現在的巴剎優點比缺點多,環境乾淨,貨物又齊全,不像以前要買海味,還得提早向吉隆坡的批發商訂購。”

1589GHL2019761355373794454.JPG
儘管人潮不比以前,但每早仍有不少老街坊會到萬撓巴剎樓上嘆早茶和閒聊。

周瑞成:環境好但失傳統氛圍

萬撓巴剎現址就坐落在萬撓城市2路(Jalan Bandar Rawang 2),由兩座建築相連而成。其中,底層和一樓分別為溼巴剎和熟食區域;而前座大廈樓上則設有技術學院和桌球場,後座樓上則為多層停車場。

由於年輕一代不願繼承攤位,加上超市和附近社區的巴剎搶客,以致萬撓巴剎近年來更顯冷清;樓上原本熱鬧的熟食區域,如今僅稀稀落落仍有數檔華裔茶檔和麵食檔仍在營業,惟每早和週末仍有不少老居民會前往喝早茶。

萬撓巴剎小販公會主席周瑞成表示,舊巴剎人潮集中,加上當年附近社區沒有巴剎,且也沒有超市搶灘,生意自然好又熱鬧;儘管現在的巴剎環境較以前好,但早已失去傳統巴剎的氛圍,以及人情味。

他也提及,該巴剎有逾400個檔口,最初搬進來的小販相信有逾200名,目前估計也有逾百名小販仍在營業;而縱然超市的蔬果肉類價格便宜,但卻遠比不上巴剎的貨品來得新鮮,這絕對是巴剎的優勢和特色。

1589GHL2019761355343794451.JPG

中二就接手檔口

顏月英(71歲,老李茶檔檔主)

“我父親的茶檔以前是在舊巴剎的旁邊,我5歲就開始幫忙,中二就接手檔口。父親會做包點、油條等,那時的巴剎很熱鬧,我們每天清晨5時多開檔時,已有一些膠工和礦工過來喝茶;晚上還有從金馬侖送貨的司機前來喝茶,所以茶檔都營業至晚上十一二時。

當時,舊巴剎內只有生鮮肉類和蔬菜檔口,設在巴剎內的各個區域,左邊是魚檔,右邊是豬肉和燒肉檔,後面是賣菜和雜貨的檔口,前面則是賣雞的,且那時賣的都是活雞。

以前巴剎的檔口不多,偶爾還有小攤位擺在我們店前,且熟食店賣的都是手工做的美食,現在回想起,仍回味無窮。大概1961年,當時麗士戲院前多了一些攤位,有賣布、賣吃的,後來豬肉和燒肉檔口也搬到那後方(五府大人廟對面),小販也就越來越多,但是那個市集沒有屋頂,小販們都是自己搭建木架和撐傘。

巴剎搬遷到大草場後,我們也被集合到裡面營業;那時的屋頂是鋅板做的,下雨天很吵,晴天很熱,風扇也沒用。在現在的巴剎建築完成後,我們就搬了進來……這裡雖沒什麼人潮,但不用日曬雨淋,環境也比較乾淨。”

1589GHL2019761355443794461.JPG

豬肉檔聚集尾端 很悶熱

蕭太太(70歲,豬肉販)

“我丈夫在巴剎經營豬肉檔已經超過50年,以前的巴剎人多,也較為集中,生意比較好做,且也比較通風,不像現在,豬肉檔都聚集在尾端,很悶熱。

不過,我們如今也有很多老顧客和老朋友,週末比較熱鬧,也比較有人潮。”

1589GHL2019761355413794459.JPG

2區域小販遷入新巴剎

周瑞成(53歲,菜販)

“我婆婆早於英殖民時代已在巴剎擺檔,後來再相繼由父親和我接手。在舊巴剎地段被髮展的時候,小販被劃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被安排搬遷到大草場,而位於三育舊校舍旁的露天市集則沒有搬遷。

在大草場營業的我們,忍受了6年2個月……那裡環境不太好,最初的3年幾乎沒有生意,直到後3年下半段才開始有些轉變。

後來,巴剎現址建好後,兩個區域的地區的小販都集中遷入新巴剎(現址),並營業至今。”

1589GHL2019761355393794457.JPG

大草場環境悶熱

黃木生(60歲,餅乾檔主)

“我十幾歲就開始擺檔,初期賣很多東西,包括衣服和雜貨;後來轉賣餅乾,至今也有二三十年。在舊巴剎的時候,我都是在門口擺檔,靠撐傘遮陽擋雨,生意也不錯。

搬遷到大草場後,雖然有瓦遮頭,但環境悶熱,根本無法做生意。為了確保獲安排進入新巴剎營業,那個時候就算虧本,我們也只能忍耐。

經歷過3個地點,覺得現址環境較好,至少不用日曬雨淋,但生意就沒有以前那麼好。”

1589GHL2019761355363794453.jpg
舊時設於巴剎旁的林順成商店,所售賣的貨品琳瑯滿目。(由萬撓居民提供)

1589GHL2019761355403794458.JPG
經歷逾60年風雨,林順成商店至今依舊屹立在巴剎一隅,所售賣的物品依舊多樣化,充滿老街坊的回憶。

1589GHL2019761355353794452.JPG
萬撓巴剎擁有各族小販和顧客,大家是老顧客又是老街坊,一來一往的買賣聲中,也充滿人情味。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