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走,到增江北區巴剎買豬肉!”……增江北區巴剎內竟有多達三四十個售賣豬肉的檔口,不僅貨品新鮮,價格也因小販們採薄利多銷策略而較其他巴剎來得便宜。
由於該巴剎內清一色是華裔小販,加上商品玲瑯滿目;因此,每逢週末或佳節都吸引不少來自甲洞以外地區的居民前往採買食材,甚至連居住在蒲種的家庭主婦也會定期結伴前往購買大量豬肉,從中節省家庭開銷。
據悉,該巴剎的豬肉販都有一致的理念,靠薄利多銷來吸引顧客,所以新鮮豬肉的售價相對會較其他巴剎來得便宜。
合法小販多達180人
被甲洞路分為南區與北區的增江新村,曾是全馬最大的華人新村;而增江北區巴剎則是村內唯一的溼巴剎,當年幾乎所有在該區擺檔的小販都是村民;時至今日,小販與顧客間的關係,也早從“鄰居”,變成老顧客、老朋友。
增江北區巴剎主要集中在增江阿曼1路(Jalan Jinjang Aman 1),分為露天和室內巴剎區域,共有約340個檔口,合法小販多達180人;其中,露天的小販都以大陽傘遮陽擋雨,以致路中央遍佈傘架,顯得更為擁擠。
已搬遷村民仍回來採買
經歷逾半世紀,該巴剎如今顯得斑駁老舊,惟價廉物美、貨品齊全這一特點,不僅仍吸引當地村民前來,就連靈市、鵝嘜等地的居民也會前往採買,週末人潮更為擁擠。
受訪小販憶述,該巴剎早在他們幼年時期已經存在,且大部分小販都是從父母手上接過經營擔子,並擺檔至今,其中有不少人已經營逾50年。
他們透露,當時幾乎所有小販都是村民,所售賣的物品也都以供應村民為主,大家感情融洽,甚至到下午四五時還有人擺檔,方便附近膠園的工人前來採購。
那個時候的巴剎每逢佳節,如端午節、清明節和農曆新年等,都非常熱鬧;如今,顧客還成了老朋友,許多已搬出新村多年的村民,還經常會回到巴剎買東西,感受人情味。
餘保憑:設施缺乏提升 不敷應用
由於設施缺乏提升和良好的管理,增江北區巴剎室內區域的建築早已非常陳舊,不僅屋頂鋅板生鏽、天花板脫落破洞、風扇失靈,連廁所也非常糟糕,令許多小販陸續遷出建築,寧願撐傘擺賣。
在這樣的情況下,顧客們逐漸也不太願意走入室內巴剎,令小販們倍感無奈,繼而也希望吉隆坡市政局關注,並撥款修復和提升設備,改善巴剎環境。
甲洞社區服務中心主任餘保憑就表示,該建築在巴剎初期就已存在,惟55年來缺乏提升,設施早已無法應付目前環境的需求,為小販帶來諸多不便。
“建築物經風吹雨打,設施從逾10年前就開始越來越陳舊,小販多次呼籲市政局撥款提升基本設施,但要等非常久的時間,加上投訴後也不見行動,久而久之也懶得理會,造成整個環境越來越糟。”
他說,市政局沒有嚴格重視巴剎需求,且隨著吉隆坡的城市發展,傳統巴剎已逐漸被邊緣化,新的住宅區也已不獲準建設巴剎,令傳統巴剎猶如等待自動淘汰。
垃圾丟入溝造成阻塞
他提及,增江北區巴剎缺乏良好的排水系統,加上部分不負責任小販隨手將垃圾丟入溝渠,長期累積造成阻塞,以致巴剎在豪雨後會出現積水情況。
“雖然每年有一兩次的大掃除,但效果不彰,因為阿南弗拉清潔工人往往到中午就離開,沒有真正操作整個清潔運動,所以問題一直無法解決。”
他提及,礙於小販將檔口“釘死”在路上,影響阿南弗拉定期進行清理工作,久而久之也就不再理會;因此,要打造整齊和衛生的巴剎環境,小販和市政局都有責任。
他呼籲小販與市政局配合,犧牲一段時間,讓當局做出系統化的改善,包括提升溝渠等,以造就更衛生的營業環境。
“我希望有撥款時,市政局先撥出部分款項提升室內巴剎的設施,爾後提升兩旁溝渠,再來則是為露天巴剎加蓋;如此一來,小販們不用再撐陽傘,也能讓路邊得寬敞,相信能改變巴剎的面貌。”
在室內巴剎賣菜50年
葉清江(70歲,菜販)
“父親以前也在巴剎賣菜,我1969年開始擺檔,做了50年。舊時的巴剎很簡單,室內巴剎內也沒有多少檔口,只有大約兩三個豬肉檔,就我一檔賣菜,當時路旁的小販也不多,附近的割膠工人甚至下午四五點還會過來買菜。
那個時候,到巴剎光顧的都是村民,大日子時很熱鬧,人潮也多;現在則有許多外地居民會過來採買。鑑於市政局允許小販在路旁擺檔,以致越來越沒有顧客走進室內巴剎,空置的檔口也就越來越多。”
特別留意陌生面孔
黃金來(65歲,豬肉販)
“我是增江新村居民,從小就在這一帶長大,18歲就到巴剎賣菜,後來發現賣豬肉比較好,繼而在20多歲時,轉賣豬肉。
鑑於我們都採取薄利多銷的方式,所以很多外地居民如今總喜歡來買豬肉,且巴剎內的貨品便宜、小販也有人情味,向來也吸引八打靈再也等地的人到來。
此外,小販間也很合作,看到陌生面孔或非居民時,會特別留意,一旦發現他們有偷竊行為,就會馬上逮捕,保障顧客們的財物安全。”
從鄰居變顧客及朋友
李南駩(71歲,豬肉販)
“我在10幾歲時,就開始幫忙父親賣豬肉,隨後也接手檔口。我們一直都在室內擺檔,舊時檔口不多,也只有三兩個豬肉檔,外面也沒什麼檔口,畢竟那時人口少,需求不高。
後來,因為露天小販越來越多,顧客們也都在外面採買,所以室內的小販才陸續搬出去。很多小販都是從父親手上接手攤位,我們做的多是老顧客的生意,大家都已經相識很久,相處很和諧,早已從老鄰居變成老顧客、老朋友了。”
打算做到不能做為止
林金蓮(73歲,魚販)
“以前都是附近居民前來擺檔,當時檔口不多,競爭沒那麼激烈。我19歲就開始賣魚,鑑於子女都不願接手檔口,所以至今也沒想過退休,打算做到不能做為止。
我每早6時左右前來擺檔,中午12時左右收檔,許多顧客早已變成老顧客,在我割白內障暫停工作的那7個星期裡,他們也沒有轉向他人購買,反而在我回來開檔後,回來光顧。
顧客永遠是對的,我們對他們好,他們也會跟我們好,一些顧客雖早已搬出新村,但還是會倒回來光顧。”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