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打灵再也20日讯)国家基建公司旗下的Rapid KL On Demand电召客货车服务缺乏完善的无障碍设施,障友非政府组织敦促该公司采取3大补救措施,提升无障碍设施。
无障碍环境与交通倡议(BEAT)代表李秋菊、国会上议员(残障群体代表)芭玛瓦蒂、美门残障关怀基金会总干事潘银珠日前发表联合文告,向交通部长陆兆福和国家基建公司首席执行长阿兹哈鲁丁要求关注提升无障碍设施。
ADVERTISEMENT
她们指出,3大补救措施包括第一,为现有的电召客货车加装斜坡踏板及轮椅固定区等无障碍设施。
其二,当局必须确保未来所有采购车辆符合通用设计标准。
第三,让障友群体(尤其是轮椅使用者)实质参与公交服务的规划、审计与评估流程。
与障友协商了解需求
作为轮椅使用者,她们指出,使用者才是最了解自身需求的专家,唯有与残障社群深度协商,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并真正解决问题。
她们是针对早前媒体报道“320辆电召客货车设有障友专属座位和设施”的新闻,发表文告。
经过她们向Rapid KL核实,确认这批车辆完全无法服务轮椅使用者,发现没有斜坡踏板、固定轮椅空间,更缺乏无障碍功能,实质上将最需要无障碍出行的人群拒于门外。
她们认为,电召客货车作为标榜灵活现代的服务,竟在最基本的包容性原则上失守,令人痛心。
“无障碍功能的缺失暴露系统性缺陷,更违背改善衔接第一与最后一里路、服务弱势群体的初衷。”
设计缺陷违公平包容发展承诺
她们表示,电召客货车的车型应从设计源头来保障轮椅使用者、长者等群体的使用权,因为设计缺陷导致的排斥,与我国公平包容发展的承诺背道而驰。
她们指出,国家基建公司于2006年采购没有无障碍的巴士后,经残障群体强烈抗议才改进设计。
“这段来之不易的进步不应被遗忘,轮椅使用者不应被边缘化或局限于特殊服务。公共交通绝不可将无障碍视为事后补丁。”
她们表示,包容性的公共交通不是奢侈品,而是基本人权——是一个公正、有爱心与进步国家的体现。
雪隆应成无障碍公交标杆
她们呼吁国家基建公司与交通部履行法律与政策上对包容性出行的承诺,让雪州与巴生河流域成为全国无障碍公交的标杆——唯有展现政治决心,才能终结这种非因资源短缺、实乃意愿不足造成的排斥现状。
上述文告也获得其它10个组织联合支持,包括Damai Disabled Person协会、美门残障关怀基金会、马来西亚康复理事会(Malaysian Council for Rehabilitation)、Selangor Cheshire Home、双福升维发展协会、WeCare Journey、残疾妇女协会、无障碍行动协会(Persatuan Mobiliti)、亚太无障碍旅游网络(APNAT)及马来西亚脊髓损伤协会(MASIA)。
另一方面,本报记者今日针对此课题寻求Rapid KL巴士公司回应,惟至截稿为止,当局还未回复。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