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隆坡13日讯)甲洞大都会公园湖泊臭气冲天,问题拖延5年未解,吉隆坡市政局迟迟未有根本性解决方案,引发社区强烈不满。
甲洞社区工作者余保凭今早带领《大都会》社区报记者走访甲洞大都会公园,实地勘察湖泊发出恶臭的原因。
ADVERTISEMENT
余保凭:位于雪隆边界扮演防洪角色
他指出,甲洞大都会公园的湖泊位于雪隆边界,主要具有两个功能,一是作为休闲用途,供市民慢跑、健走、举办各类体育赛事与企业活动;二是作为防洪系统的一部分,协助排放来自雪兰莪北部一带的雨水。
他说,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湖泊接收大量四方八面流入的水,最后排出至吉隆坡,承担着重要的防洪角色。然而,自2020年以来,毗邻甲洞鸿图园的湖水开始散发出严重臭味。
低势湖水无法排积水发臭
他透露,湖泊发臭的主要原因在于某一区域地势较低,造成湖水无法流动及顺利排出,湖面常见一层薄薄的青色漂浮物,长时间积存,进而腐化发臭。
他指出,该湖设有多个进水口,但某些角落因排水不畅,加上周边社区的污水不断流入,导致水质恶化。尽管吉隆坡市政局曾安装多台水泵与喷水设备以提升水体流动性,但臭味问题依旧未见根本改善,尤其是在清晨慢跑时,恶臭尤为明显。
他解释,市政局为应对湖泊发臭问题,不仅安装了6个喷水装置,还租用水泵将湖水抽出,再导流至附近的排污系统,但这些措施的成效有限。
他强调,问题的根源在于湖水长期处于静止状态,缺乏持续流动,才会导致表层积存青色漂浮物,并引发恶臭。
建议设自动排水系统
他建议,最根本的解决方案,是建设一套自动化排水系统,让湖水在达到一定水位后自然流出,不依赖人力操作。他也主张加高湖岸地势,修建一个类似“围墙”的结构,通过抬高湖泊角落的地势,引导湖水自然从高处流向低处,从而实现长期的水体流动,避免污水滞留腐烂。
“我也建议市政局在公园位于甲洞鸿图园的小门处附近挖掘一条深沟,将污水从死水区引导排出至隔壁Kepong’Gi Square广场的沟渠,从而形成更好的水流系统。”
他表示,这项建议早在2020年就曾向吉隆坡市政局提及,惟多年过去,仍未见实质进展。

建议湖周边展开清淤工程
此外,余保凭也建议在湖泊周边区域进行清淤工程,清除多年来堆积的淤泥和有机废物。
他表示,自公园落成至今已超过20年,从未见市政局进行过大规模的清淤工程。他强调,虽然湖中央水深不易清理,但周边浅水区完全可以作为改善水质的起点。
他回忆,2022年在媒体再次曝光该湖泊臭味问题后,时任市长拿督斯里马哈狄曾重视此事,并召见本报媒体了解情况,提出短期与长期两项解决方案。但时至今日,长期工程仍未落实。
他呼吁市政局必须严正看待此问题,启动具自动化功能的长期排水机制,保障市民健康与公园环境品质。
“湖水若没有流动,长期下来一定会发臭。我们不想再看到短期、象征性的处理方式,而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根本性改变。”

梁承祖(甲洞居民):没下雨就飘异味
“我就住在甲洞大都会公园附近,几乎每日都会到这里来走动,包括清晨到公园晨运及下午时分前来拍照。
我发现,只要连续两天没有下雨,湖泊的一角就会开始散发出难闻的臭味。若是天天下雨还好,因为雨水可以让水体流动,不至于太臭。但像今早6时30分,我一走过来就闻到一股恶臭,真的很难受。很多和我一样早上来晨运的人,一闻到这味道就不敢再跑过来了。我也看见,有些人原本从别的地方跑步过来,结果一靠近角落发臭的地方就马上调头跑回去。
我也发现,湖泊的肮脏情况越来越严重。以前只是靠近角落处的湖水变得肮脏,现在连靠近甲洞Kiara Bay一带的湖水也开始变成青绿色,看起来非常不健康。污染的范围明显在扩大,看着原本干净的环境被这样污染,真的很心痛。”

李少平(甲洞居民):湖底淤泥难彻底清除
“我大约在1970年代初就来过这个公园的湖泊。当年,我是承包商的小型罗里司机,那时候这里还是一个废矿,还没有积水,是甲洞唯一最大的矿湖。
1972年时,我们就是在这里装沙及运沙,把沙载出去卖。我亲眼见证了这个湖泊的变化,也知道它有多深。当年这湖最深的地方就有两三百呎深,真的非常惊人。
也因为我了解这个湖的深度,所以我觉得要彻底清除湖底的淤泥是非常困难的。湖水虽然表面看起来还好,但底下的淤泥已经积了太多年,太深太厚了。要清到底部,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湖的周边浅水区,我认为还是可以尽量清理的。如果能够尽量把底部清得深一点也好,至少可以改善一部分水质,但要清到底,真的非常难。”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