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精彩系列

|
发布: 4:12pm 04/06/2023

杂货店

巴生永安镇

老就是宝

正发号

杂货店

巴生永安镇

老就是宝

正发号

老就是宝 | 传统杂货店人情味浓 永安镇“正发号”屹立不倒

报道:张淑媚
摄影:高建业

老就是宝/62年的传统杂货店-永安镇“正发号”
巴生永安镇卡沙瓦里5路(Jalan Kasawari 5)的“正发号”杂货店,是当地历史最悠久的杂货店。
老就是宝/62年的传统杂货店-永安镇“正发号”
陈友财(左起)从父亲陈朝正手中接棒杂货店生意;右一为陈友财儿子陈兴槿。

,福建话称为“Chap He Diam”(福建音),曾是老一辈人买柴米油盐、日常用品的店舖,也是街坊邻里的共同回忆。

ADVERTISEMENT

犹记得小时候婆婆在厨房里炒菜时,忽然发现酱油刚好用完,便会大喊:“阿妹!帮我去外面的‘Chap He Diam’买一支酱油回来!”

家里煤气用光,米桶空了,婆婆也会打电话给相熟的杂货店:“Tauke(老板),帮我送一桶煤气和一包米过来。”

在物资匮乏、产量有限的年代,杂货店是生活必需品的主要供给渠道,如果你曾经有份参与过“杂货店年代”,相信你对上述画面必定会很有感。

杂货店是邻里话家常的地方,也是许多人印象中最日常的生活风景,它不只是为人们提供生活所需,老板和顾客之间也有着浓厚的人情味。

近年来,超市、霸级市场、便利店纷纷崛起,部分传统杂货店已经转型,也有杂货店业者慨叹濒临苟延残喘的情况,或者没有接班人,面对后继无人的窘境。

不过,这不代表传统杂货店已无容身之处,有些经历两三代人的传统杂货店仍能历久不衰,坚守祖业,以不变应万变。

老就是宝/62年的传统杂货店-永安镇“正发号”
传统杂货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老就是宝/62年的传统杂货店-永安镇“正发号”
杂货店内物品一应俱全,玲琅满目。

从住家经营迁至店铺

本期《》列车来到位于卡沙瓦里5路(Jalan Kasawari 5)的“”杂货店。从第一代创办人陈朝正(88岁)传至第二代,已经历62年的光景。目前由陈友财接手爸爸的生意,共同经营这家杂货店。

“正发号”杂货店创办人陈朝正回忆,他原本是在永安镇的住家经营杂货店,后来地方政府规定住家不能做生意,于是在1961年,他将所有物品搬迁到店铺,即目前的店面。

“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我经营杂货店,但我却觉得自己一定能闯出一片天,迄今‘正发号’杂货铺在时代洪流之下仍屹立不倒,也证明了我当初经营杂货店的选择是对的。”

他说,当时的永安镇都是一大片橡胶园和草丛,在很多人眼里犹如一片“荒山野岭”,但他看见的是当地即将兴建的2所中学,即巴生光华国中与光华独中,有预感当地一定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于是我把握眼前的机会,将永安镇作为自己创业的起点。”

询及为何会开杂货店,他说,年少的他曾在杂货店打工,过程中累计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早期很多人要买东西都会到杂货店,所以开杂货店一定是稳赚不赔的事业。

老就是宝/62年的传统杂货店-永安镇“正发号”
早期的杂货店以“555”小簿子记录每一名顾客购买的物品。
老就是宝/62年的传统杂货店-永安镇“正发号”
早期的杂货店以“555”小簿子记录,每一名顾客购买的物品。

“555”小簿子记账

听陈朝正说故事,仿佛看一部从黑白到彩色的马来西亚历史电影。

他娓娓道来,当时经营杂货店是要为顾客送货上门及让老顾客赊账,再以“555”小簿子记账,生意最好的时候可收集到逾700本“555”小簿子记账本,一本代表一名顾客,每一本都记录着熟客购买的物品。

“以前不流行在银行开户头,所以很多顾客到杂货店买东西后,都不会先付钱,且以前的支票户头上是可以改名字的,每个月他们会以支票当现金付款,给完这个月所欠下的欠款。”

他说,早年杂货店还有提供送货服务,这种有“温度”的交易,形成了一种珍贵的社区关系,也是传统杂货店最独有的魅力。

老就是宝/62年的传统杂货店-永安镇“正发号”
陈朝正说,除非第二代不愿接手,否则传统杂货店不会面临关闭的情况。
老就是宝/62年的传统杂货店-永安镇“正发号”
对陈朝正而言,永安镇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社区,这片土地上拥有他许多美好回忆。

多因无人继承而停业

陈朝正表示,传统杂货店一直被视为“夕阳行业”,在80年代就有专人预测我国杂货店在5年内必定会被淘汰,并由迷你市场取代。

“如今杂货店依然存在,只是从事这行业的年轻人并不多,许多杂货店也面对无继承人的问题才选择停业,并非被时代所淘汰。”

他说,60、70、80年代是传统杂货店的黄金时代;高峰时期,新村有9间杂货店,现在只有约3间,踏入2000年后,因为时代的进步,生意越来越难做,早期村民以从事割胶居多,家庭人数也很庞大,都会买100公斤的米,非常好赚。

老就是宝/62年的传统杂货店-永安镇“正发号”
陈友财正整理货源,确保货架上的物品充足。

他表示,70年代的全球通货膨胀,杂货行业首当其冲,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实施许多严苛的法令,各种执照和各项管制。

“以前经营杂货店只需要一张执照,现在则需要很多张执照,如市议会营业执照、售卖统制品,即糖、面粉、食油及煤气等的商家都必须拥有执照。”

“每一张执照更新日期都不同,过期还会被罚款,非常麻烦。”

老就是宝/62年的传统杂货店-永安镇“正发号”
尽管杂货店被视为夕阳行业,但还是有不少居民会前往杂货店购买日用品。

杂货店疫期迎“春天”

陈朝正在谈及冠病疫情爆发和行管令期间的生意时说,当时杂货店生意可谓再度迎来“春天”,因为民众都不敢到人流多的超市或便利店,这也让杂货店成为社区居民采购日常用品的好去处。

“行管令限制一车一人,不会驾车或是没有驾驶执照的妇女不得不舍远取近,光顾杂货店。”

老就是宝/62年的传统杂货店-永安镇“正发号”
陈朝正早年留下的算盘,迄今多少人还懂得使用?
有接班人就不会被淘汰

虽然在外人眼中,杂货店已是被时代淘汰的行业,但对于陈朝正而言,只要有接班人愿意继承杂货店就能永续经营,不会被淘汰。

对他而言,永安镇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社区,在这片土地上拥有他许多美好回忆,只要居民需要他的杂货店提供服务,他的下一代就愿意继续经营下去。

老就是宝/62年的传统杂货店-永安镇“正发号”
陈朝正展示,早期吊拉式的“钱桶”。
老就是宝/62年的传统杂货店-永安镇“正发号”
传统杂货店内,还在售卖铁桶装饼干。
老就是宝/62年的传统杂货店-永安镇“正发号”
杂货店内也有售卖江鱼仔、洋葱、马铃薯等,物品应由尽有。

老就是宝/62年的传统杂货店-永安镇“正发号”
年长的妇女都会前往临近的杂货店购买日常用品。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