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俐婵·不用塑料袋,那用什么?



禁塑、减塑、无塑,这些环保措施在雪州推行了十多年,你是否有发现塑料袋的使用量正在减少?还是不降反升?
ADVERTISEMENT
走一趟美食中心,逛一圈夜市,小贩随手拉出一个个塑料袋来装汤汁,消费者拎着以塑料袋各别盛装的水果、炒粿条、鱼丸……看到这些画面,你就知道,其实塑料垃圾一直都有增无减。
天然资源、环境及气候变化部日前宣布将扩大禁用塑料袋的范围与州属,从2025年起在全国各个领域全面禁用塑料袋。
部长聂纳兹米指该部门会推出全国指南供各方遵守,在这项指南推出之前,我认为政府更需要做的是积极教育民众减少一次性使用塑料袋,或者与厂家配合研发与生产环保的替代品。但当前多个州属积极备战州选,环保就得摆两旁,政治利益摆中间了。
雪州政府早在2010年起,就落实每周六为“无塑料袋日”,随后逐步分阶段落实每日都是无塑料袋日;2019年7月1日起,雪州禁止所有餐饮业商家主动提供吸管。
雪州政府实施对塑料袋征收20仙政策,却因为疫情而让塑料袋用量飙升,州政府在2020年从中收获665万令吉的塑料袋费,2021年增至851万令吉,2022年超越900万令吉,用量是以亿为单位计算,十分惊人。
州政府的收入“步步高升”,这些钱用于教育、环保活动,但怎么还是不见成效?
你说买奶茶用塑料杯不环保,但还是有很多消费者排队购买。
你说饮食业不准主动提供塑料吸管,但还有店家主动为食客递上塑料吸管。
塑料垃圾增加应该怪谁?“元凶”是缺乏严厉对付行动的执法员?是不配合环保政策的商家?还是惰性作祟选择不自备购物袋的消费者?环保这回事,并非单方面执行就说了算,而是要方方面面互相配合才是。
在雪隆生活的我们,理应都习惯自带环保袋出门。培养与环保袋、便当盒打交道的习惯,让这些减少垃圾的“救星”如影随形,就是减少废料的最佳实际行为。
没有塑料袋,我们还是有选择使用其它环保的替代用品。但如果要用塑料袋,你一样有选择权,但代价就是要付费,还有分分钟成为污染环境的元凶。
(作者为本报记者)
ADVERTISEMENT





热门话题: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