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我董 | 深厚社区力量撑起“一校两地” 陈亚来助列俊华小蜕变




列俊华小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段地方历史的“见证者”。它自1947年7月22日创校以来,见证了瓜拉雪兰莪而榄十七支这座小渔村的岁月变迁及起起落落。
华小创校初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临近大海,凉风徐徐吹来,环境清幽,使校务迅速蓬勃发展,从最初仅60余名学生、2名教师;从一间两教室、一办公室的简陋校舍,到后来高峰时期超过200名学生,教师团队逾20人的热闹景象,这所简陋学校,曾是当地社区的一个亮点。
ADVERTISEMENT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人口流动,尤其是年轻人离乡背井到城市打拼,地方人口逐渐老龄化,学校也面临学生人数逐年锐减的压力。
实际上,类似的现象,相信是全马郊区华小普遍所面对的困境。但即使如此,校方与地方人士仍不轻言放弃,一步一脚印坚持办学,维护孩子受华文教育的权利与希望。

办活动筹款维持学校运作
该校董事长陈亚来感慨地表示,在大环境下,虽无法与城市学校比拼,他们仍本着办学初衷,透过各类筹款活动如教师节、神庙庆典等,维持学校的日常运作与维修,盼未来能迎来新的转机。
“鲜少被人提到的是,列俊华小的坚持背后,有著社区力量的深厚支撑。”

他说,无论是每年定期举办募款活动,或是位于学校对面的天德宫,都会在其庆典中为学校募捐,属实难能可贵。
因此,他也由衷感谢社区的长期支持。
“我们没有可供养校的资源,全靠热心人士的点滴捐助,一年一年撑过去。对我们而言,每一笔捐款都是鼓励,都是希望。”
他提到,目前校方最急切的课题,是校舍屋顶长年遭白蚁侵蚀,部分结构已出现倾斜,有潜在倒塌风险,学生安全堪忧。

他继说,如果拖延不修,恐将变成危楼。若要全面复新受损屋顶,预算高达30万令吉,目前仅筹得三分之一,加上教育部拨款,他们目前仅完成其中一间危险教室的修缮工程。
同时,家教协会主席周健平也呼吁,社会善心人士伸出援手,他们不求扩建,只望将老旧建筑翻新,提升学习环境与学生安全。

若经费充足将升级活动中心
访谈中,陈亚来亦坦言,列俊华小校园虽不大,但设施齐全,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去年甫建设了一座有盖活动中心,未来若有充足经费,将升级为篮球场或多用途礼堂。
“随着教育科技的进步,校方也积极推动精明课室升级计划。”
他说,目前总分校共需增设6台智能一体机(总分校各3台),以确保每班皆配有独立设备。
对此,分校理事会主席陈世忠提到,一台设备约需1万5000令吉。现在,他们正努力募款中,期望学生能与时俱进,并享有优质数位学习资源。

附设幼儿园持续爆满
除了硬体翻新与科技设备更新,列俊华小在学前教育方面也展现出独特的价值。
校方附设的幼儿园自创立以来,持续爆满,年年超过25名学生报名,甚至在高峰期供不应求、被迫婉拒新生申请。这所幼儿园成了吸引与保留学生的前哨站,也为学校带来一线希望。
周健平披露,他们为了鼓励家长让孩子从幼儿园继续就读该小学,甚至提供一年级学费全免,由家协和分校理事会共同承担,只为留住这些学生。
“虽然短期内成效未如预期,但长远来看,这是维系学校生命线的重要一环。”

1977年起采一校两地制度
提及总分校制度的源起,陈世忠娓娓道来,分校原为70年代的私立华小“卓华”,因错过转型国民型小学的黄金期,最终只能附属在遴近的国民型华小。
他披露,经教育部批准,自1977年起正式纳入列俊华小体系,采一校两地制度,总分校在每个年级中,各设有一班,资源共用,校长一人,管理双边。
“我们也成为少数拥有四大机构的学校,即董事会、家协、校友会,再加上专责分校事务的分校理事会,是双边沟通的重要桥樑,把分校与总校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资源能发挥最大效用。”
制度繁琐却让运作更具弹性
他笑指,这样的制度虽繁琐,却也让学校运作更具弹性与效率。
他强调,列俊华小,也许只是一所偏乡小学,但面对大环境的不利因素,他们选择坚守与调整,并积极布局未来。他们相信,随着地方发展脚步加快,人口或许会回流,列俊华小仍有无限可能。
总结而言,这所“一校两地”的独特华小,或许没耀眼的设备,没庞大的资源,但却拥有最珍贵的教育初心与一群热心人士在背后永不放弃的支持。当然,董事长陈亚来也献力不少,持续在建校道路上一步一脚印地默默耕耘,成为众人典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